2008-07-10

母親與女兒

自古以來,好像都是用"父女相擁而泣"或"母子相依為命"這種成語,來形容中國人家庭關係的唯妙,相反地,另一種形容詞便是"母女面面相覷"或"父子怒目相視"。似乎少見母親與女兒美妙的關係說法。

前幾天,和Vincent的一位女同事一起吃飯,聽到她心酸道來不為人知的小時候。從小不得媽媽疼,除了負責全家洗衣煮飯外,一路靠自己打工掙錢自給自足,好不容易存到2百萬時,竟被母親悄悄地領走花用; 連她最愛吃的柚子,媽媽都藏起來,不給她吃。從那一刻起,她再不沒有和母親講過話; 心中的怨恨,不難從她的臉上得知。聽完之後,我心中不免慶幸,自己何等幸運,有一個疼我的母親。從小在台北生活,雖然家庭並不富裕,但媽媽從沒讓我少穿一件美麗的衣裳,甚至還想辦法讓我學鋼琴,雖然後來因為經濟因素,最後放棄。從小會帶我逛台北的百貨公司,帶我和弟弟玩遍台灣的角落。在生活起居,她自己省吃儉用,卻都給我們姐弟倆最好的照顧,偶爾給我們一點奢侈的享受,例如吃杜老爺冰淇淋(當時這是高級又貴的零食)。小時候對待我和弟弟,沒有感受太大的不同。

但,雖然母親的思想開明,但不可置否地,她還是保有些許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。為了傳宗接代,努力地生下弟弟。對於弟弟長大後的有些想法與做法,她雖然憤怒與不苟同,但對他的關愛也不曾減少過,總是偷偷地幫他在闖禍之餘,收拾善後。對於我這個長女,母親要求較為嚴格,她總希望我這個老大,樹立好榜樣給弟弟妹妹學習。弟弟妹妹可以頂嘴,但我絕對不行。

我結婚後,也承受了生兒育女的壓力。生了2個女兒,雖然公婆略表遺憾,希望我們再添一名男丁,但和Vincent已達成共識,不論如何,我們將餘力留給2個女兒,不要再生了。曾經懷疑上帝,為什麼沒有賜給我一男一女,讓我對婆家有所交待,可以卸下重責大任?可是後來仔細一想,上帝做了一個智慧的決定。通常家庭裏有一男一女,難免會覺得母親偏重某一方,造成另一方的不滿,像我小時候,總覺得媽媽疼弟弟,比我多一點,事實上媽媽沒有少疼於我,只是我心理上作用,受傳統觀念的重男輕女影響,欲加之罪於母親身上。

在婆家,對於婆婆與女兒的關係,也是處在緊張邊綠。婆婆是集傳統於一身的婦女,對於兒子們的一舉一動非常在意,就連他們假日周末要不要回家,都不忘要一個個打電話,千叮嚀萬囑咐每周要記得回家報到的關切電話,身為媳婦的我們,感到無奈。但對於女兒們,她的抱怨永遠是比讚美的多,甚至偶有發生齟齬的窘境。

我有一個表妹,從小給奶奶撫養,爸媽都在台北打拼,造成了母女關係漸行漸遠,日形疏離,當我阿姨把她帶到台北一起生活時,她發現她無法和我阿姨單獨相處,全身不自在,於是徹夜坐車逃離,回到奶奶的身邊,於是母女關係正式絕裂; 直到她結婚後,才靠著先生又牽起母女的緣份。
周圍還有好多母女"相敬如冰",連架都懶得吵的情形,也略有所聞。對於這份緊張關係,我銘感在心,提醒自己,日後和女兒們的關係,要用心經營,像好友一般地相處。感謝上帝,我生了2個女兒,衣服不用買2份,可以輪流穿; 玩具不用買2份,可以一起玩; 畫本不用買2份,因為姐姐會教妹妹畫房子、畫娃娃而不是畫鐵金剛; 我的心不會被分成2份,因為我生的是二個女兒,不是一男一女。

Berklynn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,常在我跟前問東問西,隨我在廚房裏穿梭著,非常貼心,看到感動的事,會情不自禁地落淚,完全遺傳到我的感性與敏銳。Amber是一個頑皮的小搗蛋,和姐姐不同,會耍小動作或假哭博取大人同情,最後害姐姐被誤會之餘,在一旁叫姐姐: 要勇敢,不要哭啦…之類的風涼話; 反應快又靈敏,略帶老么的嬌氣。這就是我的2個女兒。

不論各位將來生了多少的女兒、兒子,用心與他們相處,陪他們長大成人,才是最重要的課題。

No comments: